首页

“究天人之际,通古今之变,成一家之言”——司马迁
发布时间:2025年11月15日   发布人:国际传播学院

生平经历

司马迁出身于史官世家,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。他10岁便能诵读古文,曾师从董仲舒、孔安国学习《春秋》《尚书》。20岁左右开始周游天下,考察历史遗迹,搜集民间传说。公元前108年,司马迁继父业任太史令,有机会阅读大量国家藏书。公元前99年,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,触怒汉武帝,被处以腐刑。但他忍辱负重,发愤著书,最终完成了《史记》。

图片

史学成就

司马迁撰写的《史记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,它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3000年的历史。全书共130篇,包括十二本纪、十表、八书、三十世家、七十列传。《史记》首创的纪传体体例,以人物为中心编排史料,为后世正史的编写奠定了基础,被班固《汉书》、陈寿《三国志》等 “二十四史” 沿用。

图片

文学贡献

《史记》不仅是史学巨著,也是文学经典,被鲁迅誉为 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《离骚》”。司马迁通过个性化语言、细节描写和典型场景,刻画了400余位历史人物,如项羽、刘邦、荆轲等,人物形象鲜明生动。其语言简练生动,善用对比、衬托与互见法,体现 “寓论断于叙事” 的艺术特色。此外,他的《报任安书》是汉代散文名篇,情感充沛,句式跌宕,成为中国文学史上 “发愤著书” 的精神象征。

图片

思想主张

司马迁的思想儒道兼融,包容诸家。他尊崇孔子,推重儒学,力主以仁德为核心的王道政治,认为是否实行仁德政治,是帝业兴衰的根本。同时,他主张 “整齐百家杂语”,在儒家思想的理论框架内,兼容道、名、阴阳诸家思想。其天道观属于天人感应的理论范畴,认为不同王朝的兴衰递嬗,决定于天命的变化转移,善有善报,恶有恶报,上天是其掌握者。